亞洲大學「量子AI研究中心」(Quantum AI Research Center)10日揭牌,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、國際知名量子科學專家王康隆講座教授擔任榮譽主任。亞大校長蔡進發表示,王院士長期深耕於量子運算、量子材料與量子資訊理論研究,在國際學術界具有高度影響力。有了他的加入,及亞大累積的AI研究基礎,相信能打造創新的AI智慧醫療量子平台,培育能銜接量子AI世代的國際人才。
蔡校長表示,AI 推動智慧社會快速變遷,而量子電腦被視為「下一個顛覆性科技」,量子與AI的結合將改變世界。在可預期的未來幾年內,在人工智慧、藥物開發、氣候預測等應用領域,將創造出驚人產值。亞大量子AI研究中心將以跨域整合、產學合作為核心,推動量子演算法設計、量子機器學習、資安與加密應用,並拓展至AI智慧醫療、智慧金融等實際情境,在量子AI領域扮演先行者角色,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創新實務能力的人才,協助學術、產業界成長與創新。
蔡校長說,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也高度關注量子AI的前景,他在2025 年 6 月 Paris VivaTech 大會提到,量子運算將補強 AI 超級電腦,在新藥開發與材料研究等重大領域發揮作用,並宣布成立「NVIDIA加速量子研究中心」(NVAQC),推動量子硬體與 AI 超算的融合發展,與亞大量子AI研究方向呼應,展望將開啟的「量子+AI」科技新紀元。
在開幕儀式中,由蔡校長頒發榮譽主任聘書予王康隆院士。王院士目前是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教授,專長在自旋電子學、半導體電子學和奈米技術,以領先全球的量子材料與運算研究聞名,還曾獲美國半導體研究公司發明獎、歐洲MRS最佳論文獎、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成就獎等多項獎項。
王院士說,蔡校長非常有遠見,將AI導入醫療,現在又將加入量子。他形容傳統電腦就像資優生,會按部就班答題,但可能花很長時間才能解答;但量子電腦就像所有同學用自己方式(平行處理)一起解答,還可交換資訊討論,還可打敗老師,這就是量子的威力。
群聯電子潘健成創辦人表示,亞大成立量子AI研究中心,展現前瞻布局。群聯專利技術aiDAPTIV+可協助量子電腦提升AI模型微調與推論效率;搭載該技術的AITPC(人工智慧訓練電腦),能支援大型AI模型訓練,快速進行醫療數據分析與AI應用開發,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跨域AI人才。
AMD 與亞洲大學合作成立「AMD邏輯及運算實驗室」,攜手培養高階 AI 半導體人才,並計畫未來在量子領域持續深化合作。AMD推動開放標準與開源工具,涵蓋 ROCm™ 軟體,並對 PyTorch、vLLM、SGLang、TensorFlow等高效能和量子框架持續貢獻。透過與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合作,AMD 致力推動混合量子-經典運算,加速藥物研發、密碼學、供應鏈優化與機器學習等應用,拓展量子加速運算的廣泛實踐。
亞大量子AI中心主任、資工系講座教授黃光彩指出,量子AI不僅速度更快,更能深入發現分子、神經與磁場層面的隱性結構,是現代的「量子顯微鏡」。量子AI正逐步進入智慧醫療臨床應用階段,能構建量子AI診斷架構與疾病模擬流程,在提升診斷準確性、收斂速度上,超越傳統機器學習模型;該技術能以有限數據萃取關鍵規律,節省醫療資料成本,具備未來升級潛能,目前業界預期2030年前將進入實用階段。
黃光彩講座教授指出,以「精準神經模擬與精神疾病建模」為例,傳統電腦的神經網絡模型無法捕捉微觀量子效應,但使用量子生成模型模擬神經態分布,能結合量子強化學習來模擬神經訊號的決策路徑,有望為阿茲海默症、憂鬱症等疾病,建立更準確的腦部診斷模型。另外,在多模態醫療影像融合與診斷上,使用量子卷積神經網絡進行影像分類,及利用量子態疊加進行多模態資料嵌入,能協助提升早期癌症、腦部病變的診斷準確率,降低誤診率和診斷時間。量子AI演算法應用在醫療場景,將帶來突破性的效益。
事實上,亞大過去就推動多項量子相關計畫,包括:與亞馬遜AWS合作「雲創學院」、量子電腦研習班及線上論壇,並指導學生參與「國際量子計算黑客松競賽」,連續獲獎。此外,亞大積極推動產學合作,參訪池安量子資安科技、群聯電子,共同推動後量子密碼學研究與無人載具應用,呼應政府的「後量子時代」資訊安全布局。此次,成立量子AI研究中心,再次迎向新世代科技浪潮的企圖心。
亞大創辦人蔡長海日前在「114學年共識營」時曾提到,未來「智慧半導體設計和永續製造研究中心」、「精準健康硏究中心」及「量子AI研究中心」將是學校發展重點。亞大將持續以創新為核心,迎接全球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潮流,邁向國際一流大學之路。
蔡校長表示,亞大量子AI研究中心成立,將培養量子超級電腦軟體、應用運算,解決客戶問題的專業顧問人才;以AMD、Nvidia、IBM、Amazon、微軟Azure平台,規畫在亞大開設量子計算課程;同時,與國際級產學研發機構合作,提升研發能量,與協助產業加速進入應用AI、計算科技、邁向國際;重要的是,協助加速國家主權AI的建設,以醫療為優先,讓台灣醫療產業成為「Taiwan Can Help」的護國神山。
亞洲大學創辦人蔡長海博士,憑藉其在醫療、教育與產業領域的傑出貢獻,9月15日獲頒第14屆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殊榮,以其跨界出色的領導者表現受肯定。蔡創辦人去年與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、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,並列《財訊》雜誌評選為跨世代「50 影響力人物」;也繼2人之後,榮獲工研院院士的終身榮譽職銜,表彰其在產業技術領域,對國家發展與人民生活福祉做出卓越貢獻。
在頒獎典禮上,蔡創辦人由副總統蕭美琴手中接下工研院院士的榮耀,他在得獎感言中提到,希望台灣的生醫產業在工研院的協助、主導下,成為台灣的另一座護國神山,引領台灣進入全球生醫產業的前十大之一,工研院、教育界、醫療界、產業界,大家一起攜手合作,創造全球最好的生醫產業,讓台灣在世界發光發亮。包括:亞大校長蔡進發、亞大副校長施能義等人也到場慶賀。
工業技術研究院遴選院士,今年邁入第14屆,要求候選人需具備「產業管理」、「科技研發」實務經驗,並在技術創新及後續產業化過程中有卓越成就;能對國家產業發展、增進人民生活福祉做出「傑出貢獻」,是獲選為工研院院士的關鍵條件,期待以傑出領袖之智慧為產業前瞻引路,促進我國科技發展,歷屆工研院院士都是產業重量級領袖,以產業智慧建言獻策,推演台灣科技演進。每屆選出的人數不一,但最多不超過10位,如2012年第1屆選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、台達電子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等。
身為亞大的靈魂推手,蔡創辦人致力在亞大培育AI智慧醫療大健康產業人才,亞大有3家附屬醫院,其中,亞大豐原醫院暨長照中心、醫療園區等,即將於明年11月啟用,結合智慧醫療與產學合作,厚植中部地區的醫療資源。他的願景與實踐,就是讓教育、醫療、產業三者緊密結合,從醫療體系的擴張,到教育理念的實踐,再到生醫產業的推動,秉持「以人為本」的核心價值,將專業與社會責任緊密結合,極具創新與跨世代影響力。此次獲中研院院士榮殊榮,不只象徵他個人領導力的卓然成就,更提升亞大國際聲望,印證蔡創辦人所說:「要辦一所不一樣的大學」,以教育創新與跨域專業建構大學藍圖的成就。
特別是在教育領域,亞大自創校以來,以「健康、關懷、創新、卓越」為辦學理念,積極引進跨國資源,推動產學合作,並鎖定人工智慧、大健康產業等前瞻領域作為重點發展方向。近年來,亞大在AI智慧醫療、長照服務及國際交流方面都取得亮眼成績。
《財訊》雜誌2024年評選出台灣跨世代「50 影響力人物」,旨在表彰在創新、永續與跨世代發展上具代表性的領導者。蔡創辦人博士也就是因串連「醫療」、「教育」、「產業」,形成台灣少有的跨域生態鏈而入選。在雜誌專訪中提到,蔡創辦人並非單純追求醫療事業的擴張,而是思考如何將醫療知識轉化為教育資源,進而推動科技研發與產業發展。他所領導的醫療體系,不僅提供臨床照護,也投資智慧醫療與AI醫療機器人研發,並帶動亞大開設相關學程,培養新世代具跨領域能力的人才。這種跨界布局,正是他被譽為「跨世代領航者」的原因。
在蔡創辦人的推動下,亞大、中國醫藥大學的「中亞聯大」醫療體系,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醫療網絡之一,也在AI智慧醫療領域展現領先地位。透過與科技公司合作,他推動AI影像判讀、遠距醫療平台、醫療大數據應用等計畫,讓醫療照護更有效率與精準。同時,他也積極支持亞大設立量子AI研究中心,串聯醫學、工程、資訊領域,打造跨界合作的典範。
無論是榮登《財訊》「50 影響力人物」,或是此次獲頒工研院院士,蔡創辦人表示,背後都有相同的核心價值–社會責任。他強調,醫療與教育的本質就是回饋社會,產業的存在不只是追求利潤,而是要能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,並協助國家在國際競爭中找到新的定位。
蔡創辦人表示,榮譽並不是終點,而是「責任的提醒」。正如他過去多次演講中提到的,「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本,醫療是人民安定的基礎,產業則是驅動未來的引擎。三者若能融合,台灣就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價值。」
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謝省民教授,受我國外交部邀請、林磐聳講座教授策展,於「2025歐洲台灣文化年」系列活動中,在梵蒂岡宗座傳信大學(Pontificia Università Urbaniana, PUU)古樓門廳,舉行 「Gloria光榮頌:謝省民宗教暨HOPE台灣藝術展」,共展出30件以宗教、希望為主題的版畫作品,以結合天主教信仰及台灣傳統文化的創作,向教宗良十四世(Pope Leo XIV)帶來台灣的祝福。
外交部長林佳龍特別在開展前1天到場打氣,他提到,謝省民教授以其三代天主教徒,擅長將台灣民俗意象結合天主教義,創作成一幅幅色彩生動的版畫,是與教廷交流最動人的作品!
開幕典禮由駐教廷大使賀忠義、謝省民教授共同主持,出席貴賓包括:教廷駐馬爾他騎士團特別代表 Tomasi 樞機主教、教廷跨宗教對話部副秘書長 Fr. Paulin Kubuya、宗座傳信大學「宗座代表」(Pontificate Delegate)兼校長Prof. Vincenzo Buonomo、宗座傳信公學院院長Don Armando Nugnes、聖母慈愛之家院長Sis. Michela Carrozzino、國駐梵外交使節與修會神長修女等。
Tomasi 樞機致詞時指出,目前正處於缺乏希望的世代,謝教授的創作讓大家看見希望,藝術與美可以豐富人類的心靈,是人類理解彼此、共建和平的重要載體,並肯定台灣文化能在世界舞台展現的價值。
駐教廷賀忠義大使表示,台灣除了享譽國際的半導體科技外,同時擁有多元而厚實的文化底蘊。他呼應林佳龍部長所提出的「文化形塑認同,相互尊重出於欣賞」,並強調2025年「希望的禧年」所倡議的 H.O.P.E.(Humanity, Opportunity, Partnership, Encounter) 精神,與謝教授的作品高度契合。
謝教授表示,這不單是他的個展,而是台灣信仰與教廷藝術共融的時刻。他此次展出作品分為三大系列:以鮮明台灣符號呈現普世信仰的台灣本地化的天主教藝術、以視覺語言促進多元傳統交流的跨宗教藝術對話、以禧年 H.O.P.E. Taiwan。希望以藝術為橋樑,為人們創造彼此理解的美好相遇,讓台灣文化與天主教信仰國際交流。
亞洲大學積極推動教學創新、AI數位轉型,特別舉辦「創課AIR使用操作教師研習工作坊」,邀請台灣智園公司專業團隊到校,讓教師掌握AI科技應用技巧,體會如何讓AI成為教學助力。
亞大教務長林君維表示,本次工作坊聚焦於智慧教學系統的實際操作與課堂應用,內容涵蓋:ChatBot探索學習、Inclass隨堂測驗自動生成、智能出題與即時批改工具等核心功能,讓教師動手操作與實務演練,熟悉系統運作。
林君維教務長說,TronClass AIR功能,能讓學生在學習歷程中能主動發問、獨立思考,促進探索式學習;而Inclass即時出題與智慧批改功能,則讓教師迅速掌握學生學習狀況,適時調整教學策略。這樣的AI系統能有效強化課堂互動、提升教學效率,實現教與學的良性循環。
多位參與教師指出,這樣的AI工具讓教學不再只是單向傳授,而是能和學生進行即時、動態的雙向互動。
教師節前夕,亞洲大學醫健學院院長胡淑貞榮獲教育部「114年資深優良教師獎」,在台北喜來登飯店舉辦的表揚典禮上,由總統賴清德親自頒授表揚。胡院長說,教育是一場長跑,能陪伴學生成長是她最大的榮幸。感謝教育部與國家對教師的肯定,也感謝亞大提供發揮的舞台。
表揚典禮十分盛大,包括:賴總統、行政院長卓榮泰、教育部長鄭英耀均出席,有近千位教師等參與,共表揚523位服務滿40年的全國教師 。賴總統在致詞中表示,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,更是價值的守護者,也是引領社會文化持續進步的重要力量。
胡院長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預防醫學博士,曾任成大公共衛生學科暨研究所所長、台南市衛生局長等職,長期致力於健康促進、社區營造與高齡健康等領域之研究與教學,研究成果屢獲學術界肯定,曾獲台灣健康城市聯盟傑出貢獻獎、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木鐸獎等殊榮。她此次獲獎,不僅是對其個人教學與研究成就的肯定,更彰顯亞大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卓越表現。
亞洲大學「新生週」第2天重點戲,以「活力亞洲、魅力社團」為主題舉辦社團博覽會登場,集結6大性質、50個社團,各社團成員使出渾身解數,以新奇造型、試玩、體驗等形式,就是希望招募新血,號召新生加入、壯大陣容,一同來揮灑青春、豐富大學生活。
雖然天氣炎熱,卻也抵抗不了同學們的熱情。在M棟前廣場舞台,各社團輪番上陣表演,展現社團特色與活力,吸引大批同學當作演唱會欣賞,或站或坐跟著朗朗上口哼歌。
「ACG動漫研究社」有備而來,成員們早就cosplay各種動漫造型,十分吸睛;「競技啦啦隊」展現超高人氣,眾人合力扛舉,讓新生體驗跳躍的高難度動作;「劍道社」開放試打,讓新生感受擊劍的暢快感;「浪浪社」的狗狗就是最佳代言人,總會吸引大家駐足。
亞大學務長張少樑表示,亞大十分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發展,希望學生能藉由參與社團活動擴展視野,社團種類豐富,有自治性、服務性、康樂性、綜合性、體育性等類型,相信新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社團、豐富大學生活。亞大社團很有趣、好玩,也愈來愈專業化。大學生活除了專業課程外,也能透過社團活動,充實自己的軟實力。希望新生能從社團博覽會中,找到未來4年的興趣,培養不同的專長。
此外,在活動當晚,還舉辦「亞大電影藝術節」活動,讓亞大新鮮人從始業式、新生領航等一系列活動,切換為大學生專屬的青春模式。
亞洲大學聽力暨語言治療系,在114年國考再度展現驚人實力!連續2年聽力師國考通過率100%、語言治療師國考通過率100%,畢業生國考全數過關。且林久芳、邱愷芸、李彥蓁3位應屆畢業生,分別獲得語言治療師國考第2、4、5名,勇奪前5名的3席。各大醫療院所紛紛向該系通過國考的畢業生招手,帶動就業率百分之百。畢業生起薪平均月薪60K以上,並有多位受大型聽力公司青睞,年薪破百萬元。
亞大聽語系主任林郡儀表示,今年全國聽力師國考平均通過率80.9%、語言治療師平均通過率76.4%,亞大聽語系應屆畢業生維持超高水準,持續第2年兩項國考通過率100%,展現了專業學習與臨床訓練的亮眼成果。
獲語言治療師國考第2名的林久芳同學說,回顧國考準備過程中,參加系上開辦的證照輔導班,複習並反覆練習歷屆國考題,掌握考試的大方向。她的讀書心得是,清楚了解適合自己的念書方式非常重要,也要反覆的複習教科書,很感謝有亞大聽語系這樣完善的學習資源環境,加上授課老師的指導,才能順利通過考試,未來在語言治療領域仍有許多需要精進與挑戰之處,會持續努力不懈!
獲語言治療師國考第2名的林久芳同學說,回顧國考準備過程中,參加系上開辦的證照輔導班,複習並反覆練習歷屆國考題,掌握考試的大方向。她的讀書心得是,清楚了解適合自己的念書方式非常重要,也要反覆的複習教科書,很感謝有亞大聽語系這樣完善的學習資源環境,加上授課老師的指導,才能順利通過考試,未來在語言治療領域仍有許多需要精進與挑戰之處,會持續努力不懈!
亞洲大學視光系今年驗光師國考,共有74位同學報考、66人順利通過,應屆生通過率高達93.94%、總通過率高達89.19%,遠超過全國平均26.71%的水準。該系自創系以來,已連續7年在驗光師國考維持九成的高通過率,展現專業教育的深厚能量。
亞大視光系主任曾榮凱表示,系上同學持續在國考展現穩定高通過率,且更因專業表現廣受產業界青睞。這份成績單,是同學努力與老師辛勤教學的成果,也是對亞大優質辦學與學習環境最好的肯定。
應屆畢業生王品丰分享,這4年的求學過程雖然辛苦但十分值得,系上老師不僅協助準備國考,假日還帶領大家至偏鄉進行視力篩檢,讓專業技能與臨床應用能力更加紮實。
曾榮凱主任說,該系持續培育專業視光人才,守護民眾視覺健康。連續7年穩定的高國考通過率,不僅是全系師生的驕傲,更是對亞大視光專業師資、教學品質與產學實務接軌能力,最嚴格檢驗且最有力背書。
亞洲大學護理學院師生組成「啡凡之旅,齡活好咖」團隊,首度參加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舉辦的第15屆「2025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」,提出霧峰六股社區駐村計畫書即獲選駐村團隊,開創全台護理系入選該競賽駐村紀錄,今年暑假駐村期間以「不老咖啡館」為核心據點,推動青銀共融、產業活化、健康促進,經評選後一舉拿下4項大獎。
亞大師生團隊獲獎項目包括:護理系吳欣妮同學獲「智才獎」、林玉衡同學獲「璞石化玉獎」,展現護理系學生的專業創意與潛能;團體方面,則奪得「好事花生獎」、「社區一家獎」,肯定亞大護理學院團隊跨域合作與深耕社區的努力。
亞大護理學院院長吳樺姍、護理系張華蘋老師共同指導8位同學,組成「啡凡之旅,齡活好咖」團隊,以台中市霧峰區六股社區為駐村場域。該地區擁有香米、菇類等在地農產、豐富人文資源、紫錐花產品與社區長照特色,團隊駐村後,以「不老咖啡館」為據點,推動「社會處方箋」方案,延緩長輩老化,並重塑「不老咖啡館」品牌,發展自主營運與社群媒體經營,以提升社區能見度與居民參與度,更協助六股社區發展協會與「阿華師茶園」簽署茉莉花合作意向書,串聯社區與在地產業,以青銀共融、自主營運、產業活化為三大核心模式,為六股社區注入新動能,打造具韌性的高齡友善社區。
在成果發表會上,「啡凡之旅,齡活好咖」團隊,將社區咖啡車帶到現場沖煮咖啡,營造「不老咖啡館」氛圍,完整呈現駐村歷程與成果,副總統蕭美琴副總統也親臨展位,在「不老咖啡館」招牌上簽名,代表對社區特色經營的支持。
吳樺姍院長表示,亞大護理系師生將持續深耕六股社區,透過跨域合作與創新行動,推動青銀共融、產業活化與健康促進,致力打造農村永續發展的新典範。
亞洲大學社會工作系黃靖婷、張榮峰2位同學,獲教育部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補助,今年暑期前往印度國立多重障礙人士培力機構(NIEPMD)實習近2個月,學習社工部門的實務運作模式及跨專業合作,並接受盲人點字與手語課程,與身心障礙者的基本溝通,對未來專業助人工作極具啟發性。
亞大社工系主任陳美智表示,本次實習由亞大人社院院長廖淑娟、印度斯坦藝術與科學學院(HCAS)人社院院長Dr. R. Sakthi Prabhad、印度國立多重障礙人士培力機構共同促成。該機構涵蓋:醫療、教育、心理、職業訓練等多部門,強化身障者的康復與生活適應,推動他們逐步融入社會。
2位同學在NIEPMD的實習重點包括:個案會談、個案紀錄撰寫、會談技巧學習、及社會團體工作與情境劇的操作,也深入了解機構內各專業部門的運作。他們說,「在印度,所有專業人員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,沒有歧視,只有希望幫助更多需要協助的人。」同時也深刻感受到語言適應的挑戰,不懂當地語言,更需要敏銳的觀察力。
張榮峰同學分享,在學習盲人點字與手語時,老師在第一堂課就提醒大家,這些課程不需要死記硬背,而是理解身障者的溝通模式,因為只有換位思考,社工在未來協助個案時,才能真正貼近案主的需要。
在實習之外,他們也體驗了印度當地特色,包括:手繪藝術、傳統服飾、文化村參訪、嘟嘟車交通體驗、世界遺產Mahabalipuram參訪、原住民部落參觀、及印度獨立日慶典等。黃靖婷同學說,海外實習最大的不同,不僅是專業與語言上的學習,更是多元文化的探索。很慶幸能有這個機會來到印度拓展視野,也大幅提升了英文能力。張榮峰同學說,與實習比起來,日常生活才是最大挑戰!從時差、飲食到交通都與台灣不同,必須花更多時間適應。正因如此,更能體會到什麼是「獨立」。
指導老師導廖淑娟前往印度訪視2位實習同學,她說,透過國際實習,培養同學多元文化的理解、包容性及雙元文化的思考,也從與印度機構督導的互動中,瞭解到社工路一致的目標,就是服務弱勢族群、為弱勢族群發聲,共同努力改善其處境。
亞洲大學幼教系多年來積極申請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,帶領同學赴海外實習,已成為系所特色。今年暑假有高薏茜、周芯萍2位同學獲學海築夢計畫補助,到名古屋市的實幼稚園、松原向日葵保育園、虹之光玩具圖書館實習1個月,以自行設計的教案,進行幼兒繪本導讀教學等,豐富自己的教學實務經驗。
帶隊的亞大幼教系林雍智老師表示,該系每年送出超過10位學生海外實習,拓展國際移動力、強化幼教實踐能力。其中,赴日本幼保實習的學海築夢計畫已邁入第3屆,由於與日方已有多次合作,同學表現優異獲得日本教師肯定,連幼童家長也相當期待系上實習同學到日本,分享更多台灣文化與幼教特色的課程,豐富孩子國際體驗。
2位同學在出發前就做足準備,著手設計課程,先撰寫包含台日都通用的手指謠、日本童謠視唱、教具設計與應用等教案。到了日本實幼稚園後,又依園長囑咐自選幾冊日本或外國重要繪本,在熟讀過後,以在台灣接受師資培育課程的經驗,對該園幼兒進行繪本導讀教學。
高薏茜同學說,一直很期待在大學期間到日本實習,出發前擔心自己日文能力不足。到了日本實習後,每天和幼童、日本教師、家長的互動中,日文也快速成長。幼稚園和保育園的孩子沒有國籍的壁壘觀念,會用很多有趣的肢體語言溝通。周芯萍同學說,過去雖然也到日本多次,但真正進入職場實習,每天關注在自己的教學及和日本師生互動,感受完全不同。
林雍智老師指出,2位同學除了在教保機構實習外,假日也會參與社區活動與參訪文教設施,例如到名古屋中村區的「中村生涯學習中心」發表實習成果,也受到日方教師的肯定。
亞大幼教系主任陳昇飛表示,透過參與學海築夢計畫,給予同學擴展視野、築夢起帆的出發點,讓他們豐富自己的生涯,更能深化台灣與日本專業交流效能。
亞洲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系獲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支持,與台中市私立佳醫住宿長照機構合作,舉辦「高齡飲食質地調整-香菇與超級穀物」食農教育講座,由「我行我素工作室」林慧婷老師的專業示範與指導,教導照顧服務員、長輩家屬製作兼具美味營養的軟質餐點,藉此解決高齡長者因咀嚼吞嚥功能退化所致的飲食困境,有效提升長者生活品質,為長照產業帶來創新動能。
亞大保健系主任李明明表示,許多高齡長輩常因食不下嚥、食物太硬咬不動等問題,導致飲食不均衡、營養攝取不足,甚至引發肌少症或衰弱。此次講座響應國民健康署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指引,以「吃得下、吃得夠、吃得對、吃得巧」為核心理念,由林慧婷老師詳盡介紹食材挑選、切割烹煮技巧及簡易質地檢測法,讓參與者能輕鬆製作出適合高齡者的軟質飲食。
林慧婷老師在佳醫長照機構廚房示範,重點在呈現「容易咬軟質食」、「牙齦碎軟質食」,適合牙口咀嚼能力較差的長者。她巧妙運用香菇、金滑菇、核桃、蓮藕粉、地瓜、茄子、藍莓、綠豆黃、豆腐等多種在地原型食材,搭配蔥、薑、蒜、香料等天然辛香料,不僅增加食物風味,更結合回溯傳統食物中超級穀物的概念,打造多層次味覺體驗,幫助長輩找回身體的營養均衡。示範中特別強調「三好一巧」的均衡營養備餐技巧,讓參與者體驗玩味食材、創造健康美食的樂趣。參與者包括:各校教師、企業代表及社區里民等,透過培訓課程將營養學理論與食物學原理結合,深化了對食材的認識。
台中佳醫長照機構副處長陳家鈺特別撥空參與活動,並向亞大表達感謝之意。除了舉辦食農活動外,該機構也在亞大的輔導下,投入「2025國健署銀髮友善質地餐製作競賽」,以銀耳、金滑菇製成的第6、7級軟食質地米粉,在逾300組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,榮獲優選獎。
李明明主任說,會持續深化與各界夥伴關係,推動更多創新食農教育活動,期能將高齡飲食質地調整的專業知識與實用技巧,廣泛推廣至社區與產業,讓長者能在日常飲食中享受健康、美味、有尊嚴的樂齡生活。